国医大师张志远妙用“赭石”治胃病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治疗胃病强调以恢复胃气肃降为要,以调理上、中二焦气机为关键。他认为赭石作为降胃气、降逆气的要药,在胃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证妙用赭石,巧于配伍,组方灵活多变,治疗不同证型的胃病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赭石为降气要药
赭石为氧化物类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味苦、甘,性寒,归肝、心、肺、胃经。其入药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功擅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其中,赭石降胃气、降逆气功效尤佳,可开胸降气坠痰,止呕止噫,并能使消化道恶浊从肛门排出,恢复胃腑肃降之力。若胃病以逆气上冲为主要病机,见呃逆、嗳气等症时,常以赭石为君药,用量30~60 g;若以痞满胀闷、干哕呕吐、纳呆厌食、抑郁焦虑等为主症时,常伴随逆气上冲的表现,赭石可用作臣药、佐药,用量在10~30 g。
本品药性微寒,多生用,捣碎或碾细;临床观察发现赭石冲服可刺激胃黏膜,不利于胃病痊愈,故一般入煎剂,且其质地坚硬,先煎半小时为佳。需要注意的是,赭石寒凉重镇,下焦阳气虚弱、气机下陷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二、赭石常用药对配伍
与柴胡、吴茱萸
肝木横逆犯胃,则胃气通降失司。情志不畅,气郁不舒则见脘腹满闷、胁痛等;气火上冲、横逆犯胃则见吐酸、呃逆。柴胡为少阳厥阴之引经药,善于疏郁行气,然气火冲逆之证,柴胡性轻清而升散,可以宣发火热,却难以引逆气下行。故临证运用柴胡宣散郁气以开结畅达的同时,需配伍赭石以降肝镇逆,引逆气下行。据此自拟泻肝解郁汤:北柴胡20 g、赭石10 g(先煎)、甘松10 g、香附10 g、木香10 g、红花10 g、川楝子10 g、生姜6片,用于治疗肝郁犯胃引发的胃痞呃逆。
若肝经沉寒冷积,气血郁滞,气机上逆者,则常用吴茱萸与赭石配伍。吴茱萸功善温中下气,与赭石相配,降逆之功更著,且寒温相得,可除赭石寒凉之弊。临证常在《伤寒论》吴茱萸汤基础上加赭石、神曲、木香以温肝暖胃、调气降逆,用于肝胃寒凝之胃病,症见胃中嘈杂、呕恶、胀满嗝气、咳吐涎沫、脘间隐痛等。
与大黄、瓜蒌
大黄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有四大功效:一是降气止呕,止逆气上冲;二是清火降气,凉血止血;三是泻火通便,清泻三焦火热;四是健胃疏肠,消胀除满。赭石与大黄配伍,既可增强清火降气、通便行滞之力,又可增强降逆止呕坠痰之效,适用于痰火上冲所致的顽固性呃逆、呕吐或胃病兼有大便秘结者。大黄用于降逆利气用量一般在2~3 g,用量过多则易致腹泻。大黄与赭石相伍还可清气止血,据此自拟增一四圣汤(赭石、生地黄、三七、黄芩、大黄),用于气火亢盛之吐血。
瓜蒌与大黄均可以清热利气,散结通便,导邪气从肛门而出。瓜蒌又长于涤痰宽胸,疏利上焦气机,尤适用于胃病兼有胸闷堵塞、胁肋胀满的病症。常以瓜蒌与赭石配伍,开胸散结的同时降逆坠痰,针对痰食、痰气、痰火阻滞上、中二焦引起的胃气上逆证均可应用。
与沉香
沉香芳香浓烈,能升能降,降大于升。其通郁开结,行气降泄,尤适宜气机上逆的病证,且其味辛、气芳香,辛香扶脾,可鼓舞脾气运转。临证常在重镇降逆的方药中加入沉香3~10 g,从而达到脾气上升乃健、胃气下降即和的目的。沉香与赭石相伍既可助引逆气下行,又可挽赭石沉降、伤下焦阳气之弊。据此拟定功专呃逆、嗝气的弥勒汤:赭石40 g(先煎)、旋覆花30 g(包煎)、神曲15 g、姜半夏9 g、槟榔15 g、大黄3 g、沉香10 g(后下),其中重用赭石配伍沉香能化气通调,加强降气之力,且沉香能防赭石损伤阳气之弊。
与人参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疗膈食的参赭培气汤即有人参与赭石配伍,方中君药人参虽能大补中气,然其性升浮,非用赭石不能降胃气,开贲门之壅塞。旋覆代赭汤中亦有人参与赭石的配伍,用于胃虚气逆痰阻证之心下痞、呕逆。二药配伍可开通闭塞、培中补虚,多用于胃虚痰阻或胃虚气逆之证。据此自拟启脘汤:干姜10 g、黄连10 g、炮附片6 g(先煎)、大黄2 g、赭石30 g(先煎)、人参10 g、甘草3 g,方中赭石降逆开壅,合人参培中补虚、升降气机,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的幽门梗阻,症见脘腹胀痛、嗳气、烧心等。
三、赭石分型治疗胃病
1-肝胃不和
胃之通降与肝气、冲脉的运行密切相关。肝胃在气机上相互影响,冲脉之气上逆也会影响胃气下降。在疏肝理气方药中加入赭石,可降肝平冲,恢复胃气的通降之性。
临证中常遇到胃病因情志抑郁、情绪急躁而加重,或兼有肝胆疾病的患者,表现为胃脘痞塞、肋间胀满、嗳气、呃逆,或伴胁痛、吞酸、嘈杂、腹泻、黄疸等肝胃不和之症。常在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疏肝理气方药的基础上加赭石、瓜蒌,以降肝气、平胃气。
另自拟疏理汤:赭石30 g(先煎)、旋覆花9 g(包煎)、黄连9 g、甘松15 g、北柴胡9 g、郁金9 g、姜半夏9 g、降香9 g(后下)、大黄6 g、生姜6 片。此方由旋覆代赭汤化裁而成,方中重用赭石为君镇冲止呃,旋覆花、大黄助赭石降胃平肝,柴胡、郁金、黄连疏肝泻火,半夏、生姜开胃化痰,甘松、降香理气止痛。全方以降为主、以疏为辅,达到降肝平冲、疏理气机、调和肝胃的效果,用于治疗腹胀胁痛、呃逆频发、头目眩晕、平素易怒等“冲胃气逆”之症。
2-胆胃不和
胃腑与胆腑气机密不可分。胆与胃共主呕,胆胃不和的患者常见口苦呕恶、胁满胀痛、烧心泛酸。胆中相火畅通,胆汁疏泄正常,胃得清阳,则能化水谷、转津液。胆火郁结,胆汁失疏,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化生痰湿,表现为呕苦呃逆、泛酸嘈杂等症。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胆火、胆汁宜降,胆之清气宜升,胆胃宜同治。
临证治疗胆胃不和常用赭石,使痰浊下降,胆火达胃,胆之清气自可升发。在小半夏汤中加入赭石、竹茹以清痰降火,增强利胆和胃之力;在温胆汤中加入赭石、旋覆花、大黄、沉香,降胃气而通胆火,使痰浊随气行而散,清阳木气自可助胃运化。
喜用验方中运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引发的胆汁反流性胃炎,以赭石20 g、瓜蒌皮30 g通降中焦滞气、清泄胆道胃腑痰热,姜半夏9 g、旋覆花9 g(包煎)、厚朴9 g化痰消痞,木香9 g、槟榔9 g、砂仁9 g(后下)理气运脾,高良姜9 g、香附9 g疏肝利胆,兼胆囊炎者加北柴胡9 g、枳壳9 g、茵陈9 g、鸡骨草20 g利胆化湿,兼胆囊结石者加郁金15 g、金钱草40 g、姜黄12 g、大黄9 g、玄明粉9 g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3-脾胃不和
脾胃位居中焦,为一身气机之枢,脾运主升,胃纳主降,纳运相济,斡旋阴阳,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赭石为健脾运胃之药,降胃而不伤气分,并可引温药之热气下行,使虚弱之人可受温补。
临证治疗胃病脾胃虚弱证,用干姜、桂枝、人参、白术、山药、沉香等温脾健胃之品的同时可配伍赭石。如在补中益气汤加10~15 g赭石,可以治疗胃下垂患者见食后脘腹胀满、嗳气频频的症状。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补益中气,升麻、柴胡升提脾气,合赭石降胃气,升降相宜,调理脾胃气机,对于虚不受补的患者可以制补药之温燥,减轻其可能导致的腹胀、烦闷等副作用。
体弱或久病者,胃无实邪,多因虚热而致恶心干呕,治疗应注重顾护胃气,多用陈皮、竹茹类气味轻薄之品,赭石、半夏等质重之品不宜用。但脾胃虚弱兼湿热疫毒,正虚邪盛,升降相逆,清浊混杂者,陈皮、竹茹不足以镇降逆气,赭石方能镇邪安中。如针对肠胃性感冒、霍乱、痢疾等见吐泻不止者,常用黄连汤清热和阴,配伍赭石、灶心土镇逆止泻。
4-肺胃不和
胃气先走上中两焦,后化生胸中大气(即宗气),宗气出于肺以行呼吸。胃居中央,斡旋气机,胃土和降,可助肺气下行;肺居高位,高者宜下,肺金下降,可助胃气和降,肺胃气机相关,升降相宜。胃腑通畅没有邪扰,则肺脉及胸中大气出入无阻,肺清肃之力可带动胃气下行。胃中邪气留滞,肺脉亦受邪扰,肺胃不降则见呃逆、嗳气、咳嗽,胸中气机不行则见胸口窒塞、脘痞满闷。胃热传于肺,肺胃津液损耗,清肃失司,则见胃胀烧心、反酸嗳气、恶心干呕,伴见口干、口臭、烦闷,或见呃声连连、干咳、咽喉不利。
治疗以甘寒濡润之品清热护阴的基础上加入赭石,既可降胃和阴,直折亢火,又可助肺恢复清肃之职,培土生金,助化津液。常用旋覆代赭汤合枇杷叶、鲜芦根加减组方,治疗肺胃蕴热而气机上逆之证。方用枇杷叶30 g、鲜芦根200 g、赭石30 g(先煎)、旋覆花9 g(包煎)、姜半夏9 g、豆蔻9 g(后下)。方中枇杷叶、鲜芦根、赭石清热降气、益胃生津,以使肺胃同降,旋覆花、半夏消痰降逆止呕,豆蔻化湿行气。亦可用竹叶石膏汤加赭石、瓜蒌、栀子、枇杷叶治疗肺胃热盛之恶心呕吐、口渴厌食,以赭石与石膏、栀子等清热泻火药配伍,清降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