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访谈针灸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核心任务,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传承与创新模式,是中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作为中医药学科的核心部分,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亦当立足自身,寻找最符合针灸学科特点与优势的发展之道。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荣培晶团队,听一听他们对于针灸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40分钟 26秒
关键词:
针灸、学科、人文、老师、体系、知识、历史、医学、人类学、知识结构、系统工程学、人工智能、研究方法、研究流派、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
文字记录:
焦爽 00:06
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医杂志面对面栏目,我是焦爽。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它的历史悠久,现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针灸被正式列为一级专业穴位类别。近期,中医杂志发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荣培京研究员团队撰写的论文基于知识结构的针灸学体系的构成,从知识结构的角度阐释了针灸学科体系的建设可以为针灸学的传承发展、学科交叉提供思路。今天我们走进这篇论文的作者团队,听一听他们的思考和讨论。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这篇论文研究团队的三位老师,他们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荣培晶老师。荣老师,您好。
荣培晶 01:06
我是荣培晶。
旁白 01:07
荣培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领军人,岐黄学者。
焦爽 01:17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教授张树剑老师。张老师,您好
张树剑 01:21
你好。
旁白 01:23
张树剑,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爽 01:31
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王瑜老师。王老师好。
旁白 01:37
王瑜,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焦爽 01:44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三位观察团成员的小伙伴,他们其中有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也有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他们将和我们一起来讨论今天的话题。欢迎你们。针灸学科的分支如何设定一直是针灸学科建设面临的难题。请教张老师:为什么提出基于知识结构来探讨针灸学科体系?您撰写这篇论文的初衷是什么?您想解决什么问题?
张树剑 02:16
好的,谢谢焦老师。这篇文章我们是发表的这一个中医杂志的 2023 年的第十期,题目就是叫基于知识结构的针灸学科体系的构成,就是看那个题目以后,有些老师同学可能比较迷惑,为什么要基于知识结构去讨论针灸学科体系,就是针灸学科体系它到底应该是如何结构起来?因为一个体系,我们说一个体系system,这个体系就应该有它的一个系统,就应该有它的构成。
针灸学科现在发展是很好,发展很好。然后但是针灸学科如果想进一步去走得更远,或者说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它,这需要对这个学科体系做一些界定,要理解这个体系里面都有什么,所以说针灸学科应该分化成它的不同的子学科、下位学科,或者说针灸学科应该有不同的学科来构成,就是任何学科不光是针灸学科,不光中医药学科,我们所有的学科的发展过程当中,它的学科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整个组成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肯定是随着这个学科的进步发展,或者说应用能够有更多的学科进行交叉,或者有更多的知识能够进入。
所以说我们在讨论这个针灸学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针灸学科它的核心是什么?针灸学科的核心就是它的知识,一门学科,学就是知识,科就是科目,没有知识不能谈学科,那么学科的学就是它的知识。所以说我们要基于针灸的知识结构来讨论学科它如何构成。那么学科在发展过程当中它会产生哪些分支,也就意味着它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才能够进取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交叉学科的问题,其实我们之前我们和荣老师也讨论过关于交叉学科,就是如针灸学科如何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就针灸学科大家以为他是个医学学科,或者是个中医学学科,现在是针灸学是属于中医学下的下位学科,而中医学就属于大的医学门类。
下面那我们目前我们归纳一下,就是目前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整个人类的这个知识系统当中具有哪些大的学科门类?大概我们梳理一下,这个应该是首先考虑自然的原理,就是 nature of philosophy,就是理科。还有就是如何去运行的这一个processing,这个自然原理如何运行,实际上就是这个 engineering 就是功课,是吧?还有其实非常重要的关于人,任何人类文明的学科都是人的学科,你不能离开人学坛学科就是知识体系,加上人学科不能离开人,又不能离开人文,所以 humanity 这个人文是任何学科的一个基础,也是它的归宿。
现在其实大家也在反思,你比如说人工智能,这个人工智能到一定程度之后发展到如果他自己开始运行了。如果人在人工智能里面不占主导地位了,那我们这个后果其实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去警惕的,或者说去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所以说针灸,人文这个学科加上理科,加上工科和人文学科,我觉得是和医学关系最紧密的。我们说这个针灸学,它如果把学科进行分化设置的话,应该从这三个交叉学科去入手。那么我们当时我们和荣老师来讨论的时候,我们就想这个针灸学科应该分化成什么样的子学科?如果说还有三个基于交叉学科的这一个这个基础的话,其实理科就是我们需要就针灸的原理命名为科学针灸学,其实这个不是很重要,总之就是针灸原理学或者科学针灸学,还有工科我们叫针灸工程学或者针灸系统工程学,还有人文针灸学。
另外毫无疑问针灸是属于临床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我们有个临床针灸学,所以大概我们把它分成就是学科体系里面分成四个分支,就是“理、工、医、文”科学针灸学、系统工程针灸学或者人文针灸学,这样临床针灸学因为学科发展必须有所体系,我们是给它形成一个体系,然后每一个体系都有它本身的知识内涵。
知识结构就是 knowledge system( 知识结构)。如果没有knowledge,没有知识,那没有,我们甚至是谈论学科与谈论什么。学科的前提是学,学就是学问,就是知识。自古以来我们就是说知识,就是说理学、工学、人文学科加上临床学科这四个大的门列的学科知识和针灸学进行交融,互相嫁接,然后内化为针灸学本身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一个针灸学科的这么一个 structure 体系,这么一个想法。
焦爽 07:46
谢谢张老师,那我用我的理解来总结一下,请张老师看看我理解的对不对啊?作为学科它的内核是知识,那针灸这个知识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四个维度,一个是人文,一个就是临床,一个是您刚才提到的工程,还有就是基础这四个维度。那这四个维度的知识体系又和相关的学差学科进行了交叉,形成了这个分支学科,包括人文针灸学、临床针灸学、工程针灸学和科学针灸学的这个学科框架。然后这个学科框架中临床针灸学和科学针灸学涉及的内容和我们以前比较熟悉的这个针灸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比较相似,但是提到的这个工程针灸学和人文针灸学就是比较新的概念,请张老师再讲一下。
张树剑 08:37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人,尤其是医学是直接面对人。如果不对医学本身就是医学、针灸学本身和人的关系进行去讨论的话,那么我们没有人文基础,就说一个没有人文的科技,就是一个是可怕的科技。人文和科技是整个我们这个人类知识体系当中的两极,没有科技的人文实像一盘散沙,如果没有人文的科技实际上失去了拐杖,或者没有眼睛,看不到长远。
我们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什么?比如说文史哲,我们经常说的。嗯,比如说这个文献学、文字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社会学,这是我们传统认为的人文学科。但是现在人文学科就很多,那么这一个世界,我们这一个任何学科都需要这个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滋养。我们提出这个人文针灸学,第一方面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对历史或者对现实,我们有一种情怀,一种回顾。一个能够回顾前人有历史,这种有这种历史的责任,一个是看到远景,有这种能看到远方的这种诗意,其实更是基于针灸学本身的这个那个知识特点,因为针灸学它是一个就传统与现代的学问。那我们说 2000 多年前我们就有针灸学,那么它天生带有历史感。那么我们现在研究针灸学,或者从临床从事针灸学。我们总是要读一些中医的经典,那么中医的经典著作都是,如果你没有人文素养,你就读书,你说你繁体字你也不认识,你怎么去读书,是吧?就是说首先就是你要会阅读,然后这些书籍、典籍它都是我们的人文学的成果。
这是他一个历史久远,同时它承载着这些古代人文学者的成绩。因为针灸学很有意思,他在针灸的时候,他免不了这个病人和医生之间交流特别充分。嗯,他不像有些这个临床学科,这个医生坐在一个很大的仪器下面,都是不看到病人,病人在很远的地方,然后他通过电脑来,还主要有这样的一些医学门类,那么这时候他和人的交流就少。而针灸必须说我那持一针或者拿一个艾条,然后给病人去进行操作。那这个时候其实交流就非常多,它是一个面对面的临床技术,那时时刻刻和人进行交流的这么一个临床技能及学科,是吧?它又有历史,同时也面对现实,同时这个针灸很有意思。针灸他们说中国文化我们是越来越重要啊,越来越受到关注。
那么针灸学还有他一起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这也从这方面来说,这个针灸学本身它有它的人文特征,如果说是不是针灸学的人文特性,然后去只是从一个纯粹的技术去讨论针灸的话,我们这个对针灸学的认识也是不全面的,这是我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人文学科——人文针灸学的一个想法。
焦爽 12:10
谢谢张老师对人文针灸学相关内容的精彩讲解。我们再聊下一个分支学科,工程针灸学。请教荣老师,这个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荣培晶 12:24
好,谢谢主持人。刚刚前面主持人也介绍了,就是在去年教育部提出了这个四新的新学科,其中的这个新医科,各个大学也正在做这个“医学+ X” 的工程。我们这次提出针灸系统工程学,包括针灸的下面这个四个学科的建立,也是基于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么一个理念,其中是以这个针灸的基本的研究为导向。
我们都知道针灸它既是一个技术,又是一个学问,就是它既有科学的属性,又有技术的属性,它既可以治疗疾病和病人解决痛苦,同时它有蕴含着很深刻的科学原理。但是在这个两者之间又存在一个工程学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我们的针灸的科学研究解决的是——为什么针灸能治病的问题,而技术的是解决——针灸它能怎么去治病的问题。
但是工程针灸学它是解决于如何能更好的治病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在国家提出的这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针灸也势必和各个学科产生交叉,比如说和材料学的交叉就可以改进我们的针具,和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交叉,就可以为针灸提供更好的证据和资源。
我们这个学科就是针灸工程学,它立足于针灸学的这种自身特点,又基于这种交叉学科的这种原理和方法,同时研究针灸技术及其应用,所以它是一门应用的新学课。我们将技术和科学它这种研究范式相结合,突出了为服务于针灸的基础和临床以及转化的这种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针灸产业化的发展。
焦爽 14:27
谢荣老师,那我注意到您的团队提出和申报了新学科——针灸系统工程学,成功入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想请教您:针灸系统工程学为什么特别强调系统工程这几个字呢?
荣培晶 14:44
这问题非常好,因为我也一直在思考,就是作为针灸学科学术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们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把针灸学科的顶层设计做好。针灸它具有,刚刚张教授也讲了它具有这种人文的属性,还有与科学、还有临床、工程结合起来的这些属性。但是它这个系统又包括了我们的这些从研、学、产一体化的这样整体的一个思维方式。其实可以概括的讲,它是从这个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还有话语体系整体的去涉及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针灸学科门类,也非常荣幸的作为这种创新类的培育项目,入选了今年的国家中药管理局的重点学科项目。然后我们在顶层设计上内涵方面就是针灸系统工程学,它是一个一门以针灸应用为导向,立足于针灸学自身特点,基于交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研究针灸技术及其应用,探索技术加科学的研究模式,并且提高针灸在基础和临床的服务能力,从而推动针灸的产业化和针灸原创理论的发展。
焦爽 16:16
谢荣老师以针灸系统工程为路径,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进行成果转化,这个取得的成绩让人鼓舞。我想请问您团队今后在这个领域有没有新的研究计划或者思路,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吗?
荣培晶 16:31
说不上有什么未来的更长远的计划,我们可以把我们团队过去一点点经验跟大家在这里分享,因为我们团队承担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去年结题第一项重点研发计划之后的一个星期,我们又申请了新的一轮十四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现代化项目,我们的张树剑教授也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关于知识图谱建设的一个子课题,我们的这个项目包括前一个重点研发和现在正在执行的重点研发,都是遵循着这种从基础到临床到转化的这种研究思路,也是承续于我们前辈,包括像程莘农国医大师和院士,以及韩济生院士,也就是我们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学术思想为我们的针灸系统工程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我们的那个后备学科带头人王瑜坐在这里,然后谈谈你的对这个思考。
王瑜 17:42
其实对于这个我们这个举例来说,其实我们近年来我在荣老师团队接触比较多的还是这个耳穴米走神经电刺激这块,包括我们这个刚才荣老师提到的做基础临床转化,其实我们也是一直遵循着或者借鉴韩济生院士和以前的一个思路,我们可能说都是比较熟知的,就是韩济生院士,他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至今,他一直在做针刺镇痛的研究。
从最开始的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到发现频率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到后来研发了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不断推动和优化的针刺这门学科,或者说这种治疗方法在针刺镇痛方面的应用。我们团队近年来做的这个以耳穴迷走神经刺激为聚焦的这个研学产一体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借鉴了他的研究思路和实践路径。那么在我们这门,刚才荣老师也提到了我们这门学科——针灸系统工程学,这门新学科到底我们是怎么构想的?它到底未来是怎么建设的?我们的对,它的定位又是怎么样的?在学科定位上,这个工程针灸学,或者说我们这个所申报的这个针灸系统工程学,它不仅仅是转做转化、做产品,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为针灸基础临床转化这个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方案,助力于针灸基础科学的突破,促进针灸临床方案的优化,同时推动针灸产业化的发展。
这个是我们对这个新的这个学科的一个定位,那么在研究思路上,我们认为应该是选择从针灸创新链的中部切入,我们一直在说这个针灸创新,但针灸创新其实它是一个有好几个环节,那么我们选择是从创新链的这个中部切入,通过激活它这个中断来带动两端。两端是什么呢?就像刚才荣老师也提到了两端其实就是我们的科学端和应用端,最终将针灸科研的成果从知识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这是我们的最终的一个目的,也就是说把它最终的目标放在这个转化应用上,这样可以促进学科融合的针灸研、学、产一体化,带来针灸新技术、新理论、新体系,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最终助力于针灸学科学术发展和针灸产业的一个升级。那么这个也是我们提出这门新学科的一个未来的一个愿景。
焦爽 21:03
谢谢几位老师精彩的讲述。人文针灸学、针灸系统工程学,可以说是针灸学两个特色的新兴学科,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请问张老师,关于这个人文针灸学,那您在这个论文里面提到的人文知识和它的精神,会看到针灸学科的过去,也可以预见未来,又提到了用人文的思考方式拓展当前针灸研究的限阈。人文的思考方式为什么能够指导或者帮助当前的针灸研究?人文的精神和他的知识怎么样能够预见未来?请您给我们讲一讲。
张树剑 21:39
还是那句话,就是一个系统,它要打破边界就是一门学科,要打破边界它可能才有发展,才能够不断地孵化新的学科。那么针灸学科也是这样子,如果说仅仅限于一个技术,我们不能叫一个学科,是吧?如果我们仅仅还是现在,还是就是局限于临床,那我们就不要讨论学科发展。嗯,就是就怎么打破限阈,打破限阈就是要有和其他学科进行交织,那么我们想目前就是人文的方法和人文的问题。他的针灸当中时不时有所体现,就不仅有所体现,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刚才其实我听了荣老师还有王老师的一些这个观念之后,我也觉得也很有触动,就是比如我们现在针灸原理的研究,就我们说科学针灸学的研究,它得解决一个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病的问题,是吧?针灸工程学的研究能够解决一个针灸如何更好的治病的问题,是吧?然后人文是什么?人文你就让你促进你如何更好地理解针灸。
理解针灸,比如说针灸理论问题,针灸的哲学,这个哲学就是核心问题。为什么它是针灸?我今年去写过一另外一篇文章,就是作为身体认识方式的针灸学。比如我举个例子,针灸学如何看待人体,他和一个普通人看着人体一样吗?不一样,同样一个人体,画家、艺术家他看到人体,他看到的是一个人体,运动员看到的是一个人体,是不是?然后外科医生看到是一个人体,那个针灸师看到的是另外一个人体,就不一样。同样一个身体,不同的眼睛,不同的学科去看,他可能看到不同的身体,而是这些其实都是人类知识的不同层面,那么人文研究学恰恰就是把人文的思想、认识、自然的方式引入到针灸学当中来,比如何看待针灸,如何看待人体?如何看待针灸和中医学的关系。
嗯,是不是如何看待针灸临床?是不是如何看待针灸师和病人之间的交流?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很多比如针灸的理论问题,比如如何这个经络和腧穴?古典经络和腧穴,和现代的经络和腧穴,它的理论之间差异其实不是天渊,这是非常非常大,但是我们要把它解读出来。嗯,还有针灸的古典和现在的文献,我们如何去把它整理和更好的能够服务于临床和科研?还有这些文化本身,比如说这个世除了中国,世界上各个国家很多国家都有针灸学,那么他们从事的针灸和我们从事的针灸是不是一样?我这要需要考察,需要人力学的考察啊。这个还有就是说针灸,现在针灸已经称中国的一个科学和文化的名片,应该在海外传播得很远啊。
那么如何对这个名片进行更好地擦亮这个名?这些都是人文针灸学所要思考和理解的问题,就是我觉得能够拓展目前针灸学的研究的范畴,也许你说的那个限阈在这样做下去以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会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走到未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新的问题出来,如何更好地预见未来,我们今天就不谈了,但是我相信能够对针灸学自己本身的一种自我反思,以及与针灸学以及它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考,肯定能够给针灸学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焦爽 25:25
谢谢张老师。文化内核是针灸学的精神支柱。您谈到了这个核心的观点,那么请问您也刚才提到了包括这个人文研究里面的针灸文献、针灸理论、这个针灸史、针灸教育、针灸文化传播和针灸这个翻译等等,那其中有一个内容叫做针灸人类学,是不是也包括在您刚才说的这个范畴里面?那它的主要的研究方法在论文中提到是偏重田野志的方法,嗯,这个方法您能不能稍微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树剑 25:58
对的,这就是人类学,这个词现在用的不是很多,就是人类学其实现在是一个显学。它以前属于社会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学科,现在好像这个人类学已经发展非常广泛了,有历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什么等等吧。实际上人类学也就是人,也就是人,但是我们是人类学的方法主要还是一种,就是叫田野调查的方法啊。
一种人类学是什么?就是说我要理解一个事物,理解一个人群,那么我应该带着他者的眼光进入这个人群。比如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对某个少数民族的习俗我们现在不了解,那么了解这个习俗怎么办?我们要和少数民族的这个民族,我们要进入这个乡村,然后一起去工作,一起是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融入这一个群体了?这种方法就类似于是人类学的方法,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融入这个群体,我还要带着一个冷静的思考融入这个群体,那就是他者的眼光,他者就是不同意,我们是带着一种其他人的第三方的冷静的眼光去看待一个群体,这是说人类学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他者的眼光。
那么我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人类学研究呢?你比如说现在很多针灸流派,民间的这个流派,海外也有很多针灸流派。那么他们所从事针灸的方法,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现在所谓主流的针灸理论和思想是不是相同?那么我们要带着这种眼光,然后就走进他们的一些观察,是吧?做一些调查,这就是我的田野调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们说针灸人文研究所谓文科研究无非几种方式。最核心的一个是文献阅读,再一个就是走进田野进行调查,包括实验室,包括你像荣老师、王老师他们在针做针灸实验室,科学家在执行实验室里面的工作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是理解这个课题,他们对这课题的把握如何?甚至他们在实验室当中如何生活?他们怎么样去订午餐?是不是?怎么样去看待实验动物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一些话题啊。但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我们现在比较少,就是,但是我相信这个这种人类学的方法最终会走进针灸学研究的主体当中来。
焦爽 28:31
好,谢谢张老师,谢谢几位老师的精彩讲述。人文针灸学、针灸系统工程学确实是针灸学两个新兴的特色学科,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听了三位老师的讲解,观察团的小伙伴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观察团1 28:49
您请。嗯,各位老师好。嗯,作为一名针灸专业的学生,听到老师们的分享,感到心中备受鼓舞。那其实从本科开始我们就接受到针灸的这个教育,那与之前的学科设置相比,我们这篇论文提到的这个针灸学科体系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那更具体的说,针灸学科体系和我们熟识的这个针灸学有什么样的区别?谢谢各位老师。
荣培晶 29:15
针灸学它是系统化的这种知识体系,包含了经验的这种实践知识,还有基于理性思考的这种假说或者是理论啊。此外还有刚才张教授讲了来源于实验室的这些知识发现,而针灸学科它是一个建制化的这样一个概念,它是将组织人员加于这种知识体系之上的一种制度化的设计。作为学科的针灸,它不仅仅涵盖了针灸的理论,还有技术的知识内容,同时还有与之相适应的平台组织这些架构,当然了它的核心也是针灸的知识。谢谢。
焦爽 30:03
还有哪位小伙伴?
观察团2 30:05
有请谢谢老师们的精彩的分享。然后就是对于,就是对三位老师刚才提到的工程针灸学,然后非常感兴趣,然后也很迫切的想要从事相关的研究,那么其实对于这样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然后新兴的一个针灸研究领域,然后对于我们在读的研究生而言,就是老师们有哪些宝贵的经验,然后比如说我们在读期间需要侧重的去提升哪方面的一些能力?然后注重积累哪些知识,然后有没有哪些学习的渠道可以分享?好,谢谢老师。
王瑜 30:36
这个就像我刚才我们各位老师,张老师、荣老师、刚才所提到的,我们现在学科的这个不跟,不仅是一个学科,我们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在现在一个学科交叉的背景下。而我们这个全新学科也提出,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那么从这个知识的结构来讲,这个我们这个针灸系统工程学它本身就融合了一个多学科的一个知识。因此的话,如果说是这位同学,你如果说是在考虑要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那肯定要需要是具备这个坚实的一个基础学科的一个知识了,同时还需要广泛地去涉猎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实践的技能,并且要有这一个跨界的一个思维。那么具体来说的话,我这可以给你一个几个建议。
那么首先和学生、研究生们一起交流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的就是学生们的一个思维和认知层面的一些探讨。那么在思维认知方面,我建议这位同学,首先你要有跨学科的这个学习的意识,围绕针灸学科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对这门学科来说,我们的对象,我们的教学的对象或我们的培养的对象,它不仅是局限于中医学或者针灸学我们这个学科的这个学生,而对于工科的,由工科、由理科背景的同学,我们也是非常欢迎的,也希望他们可以加入到我们这个领域,一块去跨学科,去探索,去实践。
那么实际上我们课题组近年来在招的这些博士后这个研究人员的时候,有很多人他也是来自于其他的专业领域。那么另外一个的话,对于这个医学院校的同学来说,除了专业课程外,我们鼓励这些同学在课余的时间可以强化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一些知识,另外还可以提高计算机的这个应用水平,包括这个统计或编程的一个能力的一个提高。我想这些的话将对你的未来从事这个领域,它这个或这个方向带来很大的帮助。
最后一个我还有点建议,就是你可以在本科阶段,或者说是在研究生阶段,你可以寻找更多的实验室的这个实习的一个机会,当然我说的这个机会不仅是限于你本身的所从事这个专业这些实验室,因为我们毕竟是说的是这个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你可以去涉猎刚才我所提到的数学的、物理的、材料的这些其他的学科的实验室,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和他们进行一个交流知识的一个碰撞。我想这样的话就是对于你来了解我们这个领域内的未来的一个研究,肯定能获得一些很宝贵的一个实践的经验,这是我的一些想法,供你参考。
焦爽 34:28
谢谢王老师,可以预见到将来会有很多学科的交叉的学者人才进入到咱们的研究领域。还有没有别的?好,有请。
观察团3 34:39
各位老师好。嗯,想请教张书建老师,就是您刚才在讲就是追究人文领域的研究需要是最重要的是带着他者的一个角度来融入到这个群体来做研究。但是我想问的是您本身就是在这个群体里面,那你是如何进行这种身份的切换?而且在现在针灸人文学还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你是更偏向于比如说选择已有的这种人为学科的学生来一起参与研究,还是培养针灸背景的学生来参与这项研究?谢谢老师。
张树剑 35:15
好的,这个问题这比较锐利,就是说我们做针灸人类学研究,当然我做的这方面研究很少啊。就是如何能够既是你本身又是研究对象,同时又可以以他者的眼光来研究你自己。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很好,也很尖锐,就是其实我们是,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眼光,需要放眼出去看待他人,也同样要收回眼光看待自己,把自己视为他者,经常我们会这样的叫反省,如果说任何学科失去了反省,那么这个学科就再繁荣也是一个虚假繁荣。就认识自己,把自己视为他者,解剖自己,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比较好的一种研究的思路。
比如说,我当然我自己是针灸背景出身,那么我做针灸理论研究或者针灸文化研究、人文研究的时候,我经常会去思考,就是说我不是针灸师,我不是我,那么我就研究这个群体他是怎么理解针灸,他们可如何看待病患?等等,第二个问题是更希望是什么样学科背景的人来研究这个方向?其实这个没有关系,我觉得针灸学背景的人,以他对针灸学熟悉,而且有切身体验,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非常好。如果其他的背景理工科的包括文科的都很好,我觉得他们更具有天然的他者眼光。就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背景和眼光,我们一个团队当中就是需要有不同学科的人来互相交流,互相激荡。然后这个学科才比较有意思。这人不能同质化啊。
就是我和荣老师,包括王老师,我们合作很多年,我们其实研究的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合作写文章?那就是这就不同志才有意思,是吧?这个世界上如果是走来走去,越来越同志,那个世界变得不美好了。我们需要希望一个美好的世界,那就要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人加入,好吧。
焦爽 37:32
谢谢张老师,咱们团队也是人才济济,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啊?
观察团4 37:37
老师你好,老师们的分享对我很受启发。嗯,我是历史文献专业的博士生,之前的专业一直是针灸推拿学,所以我一直对这个针灸人文很感兴趣,现在老师们提出了这个学科体系中有这个针灸人文领域。但是在针灸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明确的以人文方法为基础的研究路径,我就想请问一下老师,就是在针灸领域中要开展针灸人文的研究,适合采用哪些方法呢?刚才老师也提到了田野志的方法,人类学,就是在这之外,你像研究的针灸历史、针灸文化。这些适合用什么方法呢?
张树剑 38:26
其实我刚才说的这个针灸人文这个学科,它有两个核心,一个是针灸人文本身的问题,再一个就是方法,其实问题和方法往往它也相交叉的。你看这针灸的历史,它既是它的一个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历史学就是它的方法,这就是人文研究,无非就是我说刚才是两种方法,一个是文献的方法,一个是田野的方法。那文献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做针灸历史研究、针灸文献研究,这些我们对文献进行解读,往往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有方法没有文献。我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原点、原始文献的重要性就是越来越读到那个原始文本一字句之间的阅读,你才能真的与扎实扎扎实实产生学问。如果只有方法了,那什么都是光做文化也不行,就是要有实实在都是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阅读每本书。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的方法,就是阅读文献。
还有刚才我说的就是田野志,田野调查,比如说我们去研究流派,研究一些名老中医,研究海外针灸,我们要走进去,然后做田野志。其实还有一个新的路径和方法,很重要——就是数字人文、实验室人文。就刚刚产生一个新的领域,数字人文。这个是和计算机结合和对人文研究的一个一种新的路径,这个也可以关注,好吧。
焦爽 39:50
嗯,谢谢我们观察团小伙伴的提问,也谢谢各位老师精彩的回答啊。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这篇论文的相关内容,欢迎在中医杂志官方网站进行检索和浏览。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如果大家有更多问题想和我们讨论交流,请您在视频下方留言,谢谢各位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也谢谢各位的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旁白 40:16
基于知识结构的针灸学科体系的构成,发表于中医杂志 2023 年第 10 期。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突出优势特色,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这一指导思想为针灸学科建设指出了很好的路径,即坚持自身特色,与相关学科互相交融借鉴,构建稳定、开放的学科结构。
在现代学科意义上,针灸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独立学科,但是在学科体系的架构上尚未形成共识。作为学科的针灸不仅涵括针灸理论与技术等知识内容,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但是其核心是针灸知识。无论是针灸学术传承与创新,还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突破,其核心动力都是知识本身的丰富与变迁。
针灸学知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生产、充实与演化。针灸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其学科体系构建、分支学科的建立,在自身学科知识发展的基础上更需要相关交叉学科的支撑。
荣培晶研究员团队从针灸学知识本身出发,将针灸学知识置于现代知识系统之中,梳理其知识结构,将针灸学科分化为人文针灸学、临床针灸学、系统工程针灸学、科学针灸学四个分支学科,为针灸学的传承发展、学科交叉提供思路。